欢迎访问莱州市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中文版 英文版
更多文章

联系我们

地 址:莱州市大原路358号
邮 箱:td1958@td1958.com
电 话:0535-2481121 2715211
2715238 2715213
售后服务:0535-2482061
传 真:0535-2480321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垃圾分类:纺织品垃圾如何分类?


时间:2019-10-11 10:54

近日,垃圾分类霸屏热议话题。据住建部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2/3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80万亩。继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史上严格的垃圾分类法后,北京也宣布将实行垃圾分类。到2020年底,广州、深圳等其他45个城市,也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纺织类垃圾如何分类?

根据上海新出台的立法,上海的垃圾分类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四大类。和上海不同的是,北京的垃圾分类标准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和可回收物。

干垃圾主要用于焚烧发电。目前,上海干垃圾焚烧能力每天达1.93万吨,约占干垃圾产生量的90%。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干垃圾含水率已大大降低,不合格的“干料”明显减少,提高了垃圾焚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可回收物送往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利用

上海每天产生3312吨可回收物,经过分类挑选后,会被打包送往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利用。据统计,我国城市垃圾中的废旧纺织品占总废旧物资的3.5%~4%。每年中国有400万吨废旧纺织品被用于再生利用,其主要来源是旧衣服。

▲废旧纺织品和服装制品可以通过如下三个方法重新使用:

1.约50%翻新利用,即清洗、修补后进入二手服装市场;

2.约20%剪切成可以被重新加工成各种制品的碎布料,或通过二次设计制作再生产品;

3.约15%再生利用,即通过物理方法或者化学方法,将废旧纺织品制成再生纤维。

此外,除了回收再利用,那些果蔬类的湿垃圾也大有可为,有的经过处理可以提出天然染料,甚至菠萝叶可以制成环保皮革材料Piñatex®,手感与动物皮革有一拼。

按照一件衣物的平均寿命3~4年计算,如果我国平均每年每人在购置5~10件新衣物的基础上,每年每人遗弃3~5件旧衣物,我国13亿人口年产旧衣物将达到39亿~65亿件。

2018年我国纺织原材料的消耗量达5850万吨,占全世界的55%以上。我国纺织原材料的进口量达65%以上,而废旧纺织品产生量达2600万吨/年。随着石油减少,人口膨胀,棉粮争地的矛盾愈加突出,我国纺织行业即将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原材料短缺。

以棉花为例,一件T恤平均使用大约60克棉花,棉花种植要占用土地,使用农药。

如果旧衣物循环再利用,或生产再生纤维,有利于减少棉花的消费,缓解国内原料资源不足的问题。 此外,每使用1千克废旧纺织物,就可以降低3.6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水6000升,减少使用0.3千克的化肥和0.2千克的农药。 目前,不少国内外企业已经开始做起废旧纺织品的生意,不难预料,垃圾分类的推进将促进废旧纺织品成为新兴行业。

从1993年创立至今,始终贯彻着环保与时尚并存态度的瑞士包袋品牌FREITAG红遍全球。FREITAG兄弟俩倡导可持续循环理念,他们对于“垃圾分类与回收”可谓驾轻就熟。每年他们都会回收大量的卡车篷布,并将其做成了邮差包。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有些廉价的材料,加上个性化设计后,却变得与众不同。而这些包袋,也深受设计人士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FREITAG平均每年使用640吨卡车篷布、150000根汽车安全带、11000只自行车轮内胎。

在纺织上游领域,也有一家企业成功量产了一种新的粘胶短纤维,其中50%原料来自消费后回收的棉织品,再生棉浆由瑞典公司Re:newcell提供,这便是唐山三友。

“这一突破证明,我们不需要大量砍伐原始森林、占用棉田或开采油井来生产高品质的时尚材料。唐山三友和Re:newcell共同提供了时尚产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所需要的纤维——一种有益气候、环境影响小、真正循环的原材料。”Re:newcell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琼森(Mattias Jonsson)这样说道。

尽管如此,废旧纺织品再利用还是没有被充分挖掘。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主任唐世君近日表示,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没有形成纺织品再生利用的上下游产业链,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均是小型个体企业,且各自为战,没有大型龙头企业从事大规模、高值化、资源化的再生利用,也没有简历规范、有序、区域性的集散中心,规范行业交易行为。

他还指出,目前的几种回收利用方法,如针对涤纶类服装的脱气熔融及再聚合技术;针对涤棉类服装的醇解、分离及再聚合技术;针对多组分混纺服装的溶剂法回收及分离技术。目前大部分国内企业还未达到先进回收再利用的技术水平,作为新兴行业,废旧纺织品行业未来可期,却任重道远。

来源| 纺织科学研究